《谁是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卡夫卡,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都熟悉的名字,二战后,卡夫卡浪潮席卷全球,他那荒诞怪异的文字至今仍受人追捧。
卡夫卡生于1883年,父母均为犹太血统,他热衷于文学和写作,但在父亲的强烈要求,大学选择学习法律专业,最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一家保险公司任职。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面前,卡夫卡深陷孤独与抑郁,催生了他那荒诞的思想和文字。1924年,他因身患肺结核无法进食而离世。他生前发表的文章反响平平,几乎无人问津,在他死后,交代他的挚友布拉德将他留存的手稿全部烧掉,他认为那一堆疯狂,毫无用处的垃圾。布拉德并没有听从卡夫卡的遗言,而是毕生都在整理,发表卡夫卡的留存的手稿,如果不是布拉德的坚持和笃定,卡夫卡的思想和文字便要永远隐匿于历史的夜空里。
卡夫卡一生都活在父亲的阴影里。他的父亲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家里的经济支柱,在家里具有绝对的权威,他也肆无忌惮的使用这种权威。卡夫卡写了一封长信《致父亲》,在信中详细控诉了父亲对他的打压式教育,和自己在恐惧和高压中度过的童年。写信的目的是为了摆脱他的父亲,但他甚至没有勇气把信交给父亲,显然,父亲的阴影他始终无法逃脱。
卡夫卡的文字是荒诞的,"阅读卡夫卡,经历的是迷惑"。我们都习惯于对任何事物进行解释,以求得理性的理解,但在卡夫卡的作品里,一切不可能的事情毫无逻辑却又理所当然的发生着。他的著名短篇小说《变形记》,开篇便是"格里高尔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直巨大的甲虫"。没有人关心他为什么变成一只甲虫,甚至包括格里高尔自己,事情就这样发生,没有任何解释。甚至他第一反应还是要搭乘早班火车去上班,作为曾经全家的经济支柱,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不能再为家人提供任何经济支持,甚至还需要家人照顾,逐渐地被家人憎恶和抛弃,妹妹对他恶语相向,父亲对他出拳头,给牛顿已灵感的苹果,砸向了格里高尔,他也逐渐自暴自弃,在因苹果砸中而发炎的伤口和绝食的双重作用下死去了,格里高尔的离世对全家来说如释重负,当天父亲和妹妹便出去郊游,享受着格里高尔离去所带来的春日阳光和美好未来。亲情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纽带,但是在高度工业化,高度物质化的社会中,所有关系都置于赤裸的利益关系之下。格里高尔的困境是卡夫卡的困境,也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面对他的困境,卡夫卡通过写作和文字,找到思想和精神释放的出口,那对于我们,出口又在哪里?
在面对社会权威的打压和生存法则的刁难面前,卡夫卡选择躺平,"我最擅长的事情就是一蹶不振",他认为挑战权威也是获得权威的一部分,真正不受权威束缚的自由,不是去正面对抗权威,而是从权威边上悄悄溜走。我们应该做的是无视权威,即远离权威。可以理解成消极避世 ,同时也有一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度。这也是陶渊明为历代文人所尊重和推崇的原因,很多时候最难的不是费劲心机的迎合,千方百计的适应,而是义无反顾的离开。
在尼采杀死上帝后,卡夫卡认为我们丢失了根基,人类在无穷无尽的虚无中飘忽不定。我从前认为我们不需要有信仰,信仰科学就够了,当我意识到科学的有限性后,我开始发现全无信仰的人就如同无根的浮萍一般,没有笃定的信仰而随波逐流,往往并不可靠,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既然上帝已死,我们也需要圣谕,如果我们听不到圣谕,我们就自己给自己虚构一道"。我们有时要做自己的上帝。
卡夫卡的文字就是这样生动又抽象,荒诞又离奇,描述了一种真实又不真实的世界,让人在清醒的时候大梦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