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文化苦旅》读后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10-22 08:18:45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创造的物质及精神财富,这是一个沉重而庞大的词语。这让我在初读之前会觉得这本书会多么晦涩难懂,但是当真正走进这本书,目光在文字的麦田里漫步,渐渐沉浸在那一个又一个地域美景中。在不同地域中寻找美,在不同的人物中看见美,在不同的经历中探索美,更在差异中体验文化的美……
人与人,事与事,存在很多差异。正是有了不同的观点,才有了百家争鸣的璀璨;正是有了不同面孔,才有了千人千面的经历;正是有了不同的地域美景,才有了追寻山川河流、大漠荒原、南阳北雪的梦想……
初读这本散文集,文字简洁干净,如诗如画,又充满韵味,处处体现出作者对中华文化饱满的爱和深刻的思索。读了它,我就好似随这些笔迹到过这些地方,带着敬重又虔诚的心拜谒那一处处文化古迹……
人物的差异
《文化苦旅》中提到很多人,既有地方性代表人也有具体的历史人物。印象深刻的是分析上海、山西、苏州人。我们能看到,余秋雨精练地总结从前上海人的三大心理品性:“自由为基础的宽容并存”、“对实际利益的精明估算”、“习以为常的国际视野” ;我们能看到,山西人走西口的沉静悲怆、却又义无反顾,商场上目光敏锐而又讲究信义,功成后却又内斗纠纷;我们能看到,苏州人有接纳包容本是越国间谍西施姑娘的善良,又有织工大暴动的大义凛然,更有寻常日子下的淡定宁静……。在地域的差异下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看到不同的人文社会风景,是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情,无论是美丽的、丑陋的、或是真实的、虚假的,那都是文化多样的美丽。
在具体的历史人物中我印象最深的竟是康熙。原来清朝并非全是我印象中的大兴文字狱、科举僵化、范进中举的丑态;并非全是封建官僚的官官相护、阿谀奉承;并非全应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态度来对待。清朝竟有像康熙这样鲜活饱满的人物,“内秀”中策马扬鞭,引弓射猎,战绩彪炳;“外秀”中他竟比汉族帝皇更热爱汉族传统文化,甚至在西学上他还认真研究几何学、物理、医学等。身为一国之君,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开启了“康乾盛世”,着实令我钦佩。
在对比人物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蒋孝琬和陈万里。同样身为翻译,同样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知识分子,前者以得意的姿态帮助出卖敦煌藏经,后者却以借口找来村民救下莫高窟文物。在这种差异中我看到了对自身文化保护的勇气和决心,这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景色的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自然人文环境也千差万别。你是喜欢辽阔无垠的“沙原隐泉”呢?还是偏爱精致安逸的“江南小镇”?可是我却向往江西南昌郊外的“青云谱”,想去雪个的画里静静呆一会,想去他躲避世人的院落看那朽木、衰草、败荷、寒江的荒凉,去领会“绝境归来”的场景。这又是另外一种美!
故事的差异
《文化苦旅》中写了许多地方的历史,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宁古塔的故事。它的与众不同是因为那是一个流放地,让人惊异的是当时流放不仅株连全家、祸及九族,更是定为奴隶、到达后将人随意糟蹋杀戮的残忍。可是让人震惊的是文人对待灾难的态度。这是当官衔、身份、财产一一被剥夺后的经历,除去外部雕饰,那一声“平安否”的友情;是安顿后著书考察、教书启蒙的重振;是遭受迫害却拥抱苦难的勇气。
读完书,我在想为什么这场旅行被称为“苦旅”呢?我感觉就像余秋雨先生所希望“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的那种重叠感,这是很多人面对历史文化痕迹的感受。我初尝一次这样的旅行,在差异中找到文化上的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