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12-10 08:30:2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01

【渔说】

“慎独” 是曾国藩修身理念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慎独” 一词最早出自《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其原意是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律,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曾国藩所理解的 “慎独” 的内涵:

1.  自我监督:曾国藩认为,“慎独” 是一种高度的自我监督机制。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人的内心真实想法和欲望容易暴露。比如,当一个人独处书房,面对功名利禄的诱惑,或者有机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时,“慎独” 就是要克制这种欲望。他在日记中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哪怕是一闪而过的邪念也不放过。

2. 道德自律:从道德层面来说,这是一种自我约束,让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如 “仁、义、礼、智、信”。例如,在处理公事时,即使没有旁人监督,也要公正廉洁,不贪污受贿,不偏袒徇私。

3. 内心的纯粹:“慎独” 有助于保持内心的纯粹。曾国藩强调在独处时要排除杂念,让自己的心境像平静的湖水一样,不被外界的浮躁和诱惑所干扰。他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中,也会抽出时间来静坐反思,审视自己的内心。

4. 自我省悟:这种自我省悟的过程是持续的。他把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放到 “慎独” 的显微镜下审视,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例如,他曾经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中言语过于犀利,容易得罪人,通过 “慎独” 来克制自己的言语冲动,让自己的表达更加温和、谦逊。

5. 诚意正心的实践途径:在曾国藩的观念里,“慎独” 是实现 “诚意正心” 的重要途径。“诚意” 要求一个人内心真实无妄,“正心” 则是让内心端正无邪。只有通过 “慎独”,才能真正做到诚意正心。比如,在对待学问上,要以 “慎独” 的态度认真钻研,不弄虚作假,不为了虚名而抄袭他人成果。这是一种对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拷问和对行为的严格规范,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

6.  个人修养方面: 从个人成长来看,“慎独” 能够培养一个人的自律能力。自律是自我提升的关键因素,通过在独处时严格要求自己,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坚持每天早起读书、练习书法等,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长此以往,个人的学识和品德都会得到提升。

02

书摘

如何实现规范呢?

我们的祖辈或许早已为回答这一问题作了许多准备。他们的告诫是:早起,不沉溺于不必要的奢侈生活中,努力工作。这种规范有明显的不足。它刻板而具有独裁性。

以节俭和储存金钱的品质为本,则在许多方面有害生活。但是由此引发一种怀疑任何规范的明显倾向,人们以业余时间的懒惰散漫来对抗强加给我们的八小时工作制。

有规律地起床,按规律的时间思考、阅读、听音乐、散步之类的活动;不沉溺于逃避现实的活动,如看神奇的故事和电影,至少不超过一定限度;不过量饮食,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基本准则。

但是,不应该像外界强加于自身的准则那样勉强实行,而应使它成为自身意愿的一种表达。它应使人感到快乐,以至慢慢地使人们与之相适应,成为人们一停止就会惦记的行为,这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西方规范观念的不当之处(对每一种品质的观念都是如此)之一在于认为规范的实施必然有几分痛苦,而且只有给人以痛苦,才能算是“有效实施”。

东方人早就认识到,一切对人的身心有益的,必定也是符合人性的,即使在开始时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在我们的文化中,实现专心致志困难得多,一切事情似乎都与专心相对抗。学会专心最重要的是学习独自一人待在那里,不读书、不听收音机、不抽烟、不喝酒。

的确,专心意味着孤独——而这种能力恰是具有爱的能力的一个条件。假如我因为不能自立而依附于另一个人,他或她可算是一个救命恩人,但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爱的关系。相反,独立的能力是爱的能力的条件。

任何试图独立的人都会发现,独处是多么困难。开始他会感到坐卧不安,心烦意乱,甚至感到忧心忡忡。他会认为这种实践毫无价值,不过是愚蠢的行为、浪费时间等等,因而容易把他不想继续进行这种实践的意愿合理化。

他会发现各式各样的想法都钻进了他的头脑,他会发现自己正在考虑当日的计划或考虑日后不得不做的工作中的困难,或是晚上去哪里,或者诸多其他充塞头脑的事情——而不会允许头脑一片空白。

做些很简单的练习对排除这些杂念是有帮助的,如坐姿舒适(既不懒散也不僵硬),闭目,努力看眼前的那块白幕,尽力排除一切有干扰的画面和想法,然后顺从自己的呼吸节奏,不要去想它,也不要憋气,只是自然地跟着它的节奏,并在这样做的时候感到它的存在;

进而发现“我”的存在:我=我自己,作为我能力的中心,作为我的天地的创造者。人们至少应该在每天早上和晚上各做二十分钟(如有可能可以更长时间)这样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