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各类革命、运动等新思潮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异常活跃,旧封建、旧礼制、等级制度等正逐步瓦解殆尽。《家》这部长篇小说讲的就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那个动荡年代一个五房儿孙的封建大家庭——成都高公馆四代人的生活,也是当时靠旧礼教维持、封建制度苟延残喘、即将消亡殆尽大社会背景的缩影。
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高老太爷,是封建旧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蛮横、顽固、专治,用独断的手腕来处置和指挥着一切,创造了这么一个大家庭和家业,这个大家庭的绝对权威人士。出场就是满满的压迫感,热血叛逆的觉慧被叫到祖父面前,“他惶恐地站在祖父面前,不敢叫醒祖父,自己又不敢走。”、““似乎满屋子的空气都在压迫他”、““相貌庄严”、“全家所崇拜、敬畏的人,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但就是这个满心以为可以使这个家庭一天天兴盛地发达下去、看似威严神圣的统治者,却不得不用他的最后的挣扎赤手空拳来维持这个家庭目前的局面,但很明显无济于事,这个大家庭已经有了极大的内部空虚,各人在走各人的路,看似住在一起,实则各怀鬼胎,养小三的、闹运动的、不听安排指挥反抗的……留给他的只有失望,幻灭,黑暗、痛苦和孤寂,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拉住这个空虚的大家庭逐渐消亡往衰落的路上走,连自己也已经病重衰弱、孤零零、鲜少被家人问津、走上这条灭亡的路了……
本书重点写了长房孙子辈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和他们的爱恨情仇。大哥觉新用老三觉慧的话来说是一个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者,是旧礼制的牺牲品。他虽然也受过新思想的熏陶,但性格极其懦弱、是旧礼制的维持者和传话筒。与梅芬表姐的爱情遭到长辈反对,虽内心有挣扎,但仅限于内心,实际是很顺从的羔羊娶了妻子瑞钰,其实觉得命运待他不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的妻敬他爱他,两个人恩爱有加、相濡以沫、生子甜蜜度日,但他心里还惦记着困苦的梅,给点希望又不说清楚,自己又痛苦万分。幸运之神再次眷顾他,他的高情商、善解人意的妻知道后没有对其责备,反倒和他的挚爱——梅因为各自不幸的命运心心相惜处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因为一直郁郁难耐、多病体弱,觉得生无可恋的梅去世了,但到死梅都保持着有话想出却未出、嘴巴无法闭上的状态,她和觉新不是没见过面,也不止一次的见过,但出于各种顾忌和认为的为对方的考虑,两人始终未将话说个明白……而他的妻子更可怜了,因为家里那些长嘴妇们说临产的妻子会有血光冲撞到去世的祖父,接受过新思想的他,不是不知道这些事情的毫无根据,但他还是服从的将他临产的妻子送到了阴冷的郊外待产,又因为她们说的他千万不能接触产妇,在一门之隔的产房外苦恼气急却不敢有所动地听着妻子在里面垂死挣扎的哭喊,结果他的子生出来了,而他的妻也死了。而他又去怪制度、礼教、迷信甚至怪孩子的出生阻碍了他,让他不能做什么,而丢失了他的妻!更过分的是,他还在恪守他认为的礼教,连收尸都说不能为他的妻收,事实上他也真的没有去见他去世的妻,哪怕是最后一面,妻的结局还不如被他丢弃的梅!虽然绝望但又无力、懦弱、完全不抵抗地服从,如觉慧说的:觉新他已经没有自己的意志了。觉新似乎真的很无奈,为了满足一切的人,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但是结果依旧不曾给他带来和平与安宁。他自愿地从父亲的肩头接过了担子,把扶助弟妹的事情作为自己的生活的目标,他愿意为他们牺牲一切。可是结果他赶走了一个弟弟,又被另一个弟弟骂为懦夫……在那个时代下,这不仅是觉新一个人的命运,许多许多的人都走着这同样的路,觉新只是他们中的一个代表罢了……
老二觉民和琴的爱情算对专制反抗成功的典范。觉民因为给渴望进学堂的琴表妹补英语日久生情,两个人情投意合。但被顽固的祖父乱点了鸳鸯谱给自己的老朋友冯乐山的孙女,而对祖父从没想过反抗的觉新在明知两人心意的情况下,还是一点没敢想着帮二弟说明哪怕一下下,而是木偶般只知传话。觉新很坚决反对“我的亲事应当由我自己做主……”。然后觉新在三弟的掩护下逃了,到一个封闭的屋子里躲了好多天,虽然逃亡的生活孤寂、痛苦、黑暗、挣扎、看不到希望的等待,但一边有对琴的无尽思念、加上觉慧的不断地鼓励,尤其是找到机会匆匆见了琴一面后,他抗争到底的决心更大,甚至想到跟琴私奔逃亡。虽然爷爷很倔强一直强撑着维持着自己的权威,但在得知家里的子孙们吃喝嫖赌样样都有人干等一系列的事情后,高老太爷被气的病倒了,但在临死前,他似乎明白了点什么,让守口如瓶不愿意交代觉新行踪的觉慧把老二给叫回来,说他和冯家的婚事暂时不提了……差点做了牺牲品,断送他自己和琴,因为反抗,觉新终于可以持续自己甜蜜的幸福了,这真的是与旧礼制反抗的一个巨大胜利!
老三觉慧——本书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从始至终一直与封建旧礼仪、旧思想进行对抗。在家里用的最多的词就是“寂寞呀”,他与这个大家庭格格不入。他鄙夷祖父高老太爷纸老虎般的做派,他厌恶大哥觉新的懦弱,他可怜挨饿受冻的要饭小孩,家人花钱请龙灯烧人寻乐、他痛恼这种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身上的行为,他看着濒危疲累的爷爷、给那些装腔作势、驱神弄鬼的把戏说不,他为梅表姐和嫂嫂痛责大哥的不作为,他为二哥与琴表姐的幸福竭尽全力的打掩护……虽然最终一切似乎无济于事,但他一直在积极的与这一切的迂腐抗争着……在家里的沉闷他全无办法的极力忍受着,但新思潮带来的雀跃和振奋让他心有所归,他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谈笑,友谊,热诚,信赖,愉快的畅谈……同一的好心,同一的理想,无利害关系的束缚,彼此都是赤诚的心,互相找到了安慰。一起渴望并做着一些有益的事,用他们薄弱的力量给一般人指出了那一线光明所在的方向。他奋笔疾书写着一篇又一篇的稿件,印刷成报,宣传着他们的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但他也是不幸的,他爱的Y头鸣凤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祖父送给冯乐山做妾,在一个忙碌的一个晚上,第二天就要被送走走投无路的鸣凤求助于他,他因为太忙让鸣凤没有机会开口,鸣凤认为与三少年绝无可能,但刚烈的性子让她不甘心做小,带着悲憾投河自尽了……本来说等忙完就给鸣凤解决不知名的困难的觉慧,这个事情无疑是晴天霹雳,这个家在他心里早就没救了,他更加地痛恶这里,他说他要做一个旧礼教的叛徒!……而他在本书篇末也最终要脱离这里了,祖父临死前的妥协,迂腐的大哥终于愿意送盘缠送干粮支持他、虽然依依不舍朋友们都大力支持他去更大的天地去上海寻求更大的梦想天地,这些都是他抗争所得的硕果!临走前,他依依不舍的告别着家这里的一切,也提醒着二哥觉新与他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继续一路前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使劲自己的全力让这个世界与那一点点光明慢慢接轨……
读一本书或者一部作品,总是习惯把序放在最后来看。一是喜欢保持对作品不剧透的新鲜感,二是似乎只有真正看完了整部作品,才能更好的理解序所述出的社会和写作背景,也能更好的辅助自己理解作品本身,当然还有就是作为一个纯粹的读者有自己的一份理解和思维。 巴金先生说“旧社会、旧家庭是渐渐地沉落在灭亡的命运里面了。我看见它一天一天地往崩溃的路上走。这是必然的趋势,是被经济关系和社会环境决定了的。这便是我的信念。”有消亡就有更替,就有新时代新生向上的产物呈现,譬如作者说《家》是对青年一代的呼吁,青春是美丽的东西,一直是他鼓舞的源泉。书中提到的女学生剪成短发、不顾世俗和人们投来的奇怪眼光,那份先河开拓者的淡定和从容,面对明晃晃的刺刀,寒风凛冽中游行与人谈判,坚决驻守不肯离去的果敢与刚毅,结合作者序中所说的社会背景,五四运动年轻学生为了权益热情洋溢抗争的场景似乎展开在眼前,图名为:希望,往昔少年今来骨,有多少先烈贡献了血肉砖瓦,时至百年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得是如此的不易……